發耳煤業是貴州省“西電東送”發展規劃的重點項目之一,礦井一期設計年生產能力180萬噸。“高瓦斯、煤層不穩定、地質災害嚴重等,這些不利條件讓煤礦在智能化、機械化建設上舉步維艱。”發耳煤業黨委書記、董事長孫守義道出“痛點”。但發耳煤業堅定“自動化減人,機械化換人”發展思路,2017年5月,積極響應省貴州省號召,與北京天地瑪珂、兗礦西安科技公司合作,進行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和礦井生產輔助系統智能化管理升級改造。2018年3月,31004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安裝完成并一次調試成功;2018年5月,工作面通過省級驗收,成為我國西南地區第一個智能機械化綜采工作面,開啟了貴州煤礦綜采工作面智能開采、“無人駕駛”的新時代。
“以前,我省的煤礦開采比較落后,像是拉馬車。”貴州省能源局副局長蘭海平稱,實現機械化后,猶如開手動擋汽車;實現自動化后,好比開自動擋汽車;實現智能化后,就像乘坐無人駕駛汽車一樣。目前,發耳煤業第二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——31006工作面,正在運行實踐。昔日深山里的“傻大黑粗”,如今搭上了“智慧”快車。
煤礦實施智能化信息化升級改造,效果怎樣?孫守義分析說,從31004智能化工作面和目前建設的31006智能化工作面運行實踐看,四個方面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。
提升了安全生產保障能力。智能綜采工作面實現了由集控中心遠程操控,全生產過程對設備故障及時做出告警提示,準確判斷、快速處置。
提高了生產效率。從日均產量來看,效率提高了47%。
實現了減人增效。綜采隊由85人減少到49人;生產輔助5個子系統由74人減少到21人,合計減員89人,每年節約人工成本效果明顯。
減輕了勞動強度。智能設備替代繁瑣和勞累的人工操作,極大減輕了員工的勞動強度。
據孫守義介紹,該智能系統可實現井下工作面設備的單機或集中操控,推進了煤礦傳統產業與人工智能、互聯網、大數據的有機融合。“智能化工作面的運用,我認為,最大的好處就是將作用面用人減少到最低。少人則安,無人則安,用人少了,安全保障自然就高了。”發耳煤業采煤副總工程師朱加賢說,“用人少了,生產效率提高了,員工收入每月平均增加了1300多元。”
搭上“智慧”快車的發耳煤業,不僅讓員工吃下了安全保障這顆定心丸,還使產能、電力保障、職工收入、企業盈利都邁上了一個新臺階,鋪就了1600多名職工的幸福通道。
站在新的起跑線上,發耳煤業正認真組織實施好第二套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建設,同時大力推進煤礦瓦斯抽采、煤矸石、礦井水“三利用”工程,努力實現安全、高效、綠色開采,為推動貴州煤炭高質量發展再做新貢獻。